快速認識
德國近年來一新興政黨迅速崛起,他們打著反移民、反墮胎、反歐洲整合的理念與口號,顯而易見的能夠看出是一個極端的右派組織,以直接民主的方式訴諸訴求(民粹主義),並在短短六年內在德國迅速得到廣大的支持度。2017年時在聯邦議會選舉中奪下500多萬票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並且也在今年2019年9月1日,位於德國東部的薩克森邦和布蘭登堡州舉行邦議會選舉中成為第二大在野黨,以及10月27日的圖林根邦都成為了第二大在野黨。這個政黨正是最近在世界各地引起廣泛討論的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 –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AfD) 。
起源與發展歷程
在講述這個政黨的興起前,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德國另類選擇黨的起源與發展歷程。為了節省字詞攏長,以下所有「德國另類選擇黨」都將以「AfD」直接替代使用。
希臘債務危機爆發,那時2013年的德國,身為在歐盟當中經濟雄厚的國家,理所當然的對歐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經濟援助,德國當時由梅克爾帶領國會表決並很順利的通過了決議決定金援希臘。與此同時有著一群經濟學者及傳媒⼈士在德國打著反歐元的旗號,認為不該輕率地給予金援,沒有必要幫助別人的債務問題,並進一步將目標定為公投決定德國是否退出歐元區。當時德國的另類選擇黨「AfD」就此成立。
2015年AfD支持度曾一度崩解至百分之五,因黨內的新⾃由主義派系被⺠族主義派系給壓倒,正在抉擇黨的路線,使得黨內的意見不統一。但在此時以穆斯林為主的中東難民潮湧入,梅克爾當時接受了大量的難民進入德國,AfD此時開始打出難民議題的文宣,主張⼤幅收緊難⺠政策以及關閉德國邊境,開始瘋狂打擊難民問題。
2017年,AfD頒布了政黨的主要政綱,這邊我們分為五大主軸。其一為反伊斯蘭,AfD直接在黨綱中明文規定「伊斯蘭不是德國的一部分」。其二為反歐洲整合,將國內的社會不平等、經濟問題歸咎於留在歐盟造成的結果,主張脫離歐盟、歐元區這個拖油瓶。其三為反多元價值,在黨綱中明確的主張復興傳統家庭觀念,AfD覺得女性應該好好地扮演著家庭主婦的角色,並認為女權主義的興起是一種錯誤認知,更反對德國高比例的墮胎。其四為反移民,此也是AfD的重大主軸,強烈的排外主義,認為移民導致德國內部發生許多問題、不平等、犯罪。其五為反環保,認氣候變遷是假議題,並力保德國傳統的煤礦業與汽車工業。
經過大量打擊難民議題與主要政綱的頒布,2017年來臨的德國聯邦國會選舉,AFD在此次選舉中斬獲了12.6%的支持率,總共約550萬的選民投票支持。這是從二戰以來,首次有極右派的政黨進入到德國國會。總的來說,這也是德國的新型民意的體現,這告訴了我們保守勢力的崛起是不可忽視的。
敘述至此,我們該回頭檢視一下,這樣的政黨何以能夠使用如此極端性的口號與政策,但又能夠讓部分的德國人民所支持,並讓其進入國會參政?我認為「反移民」的政策呼喚,是德國人民支持的最大關鍵因素。
反移民、難民的歷史脈絡
德國的反移民是有歷史脈絡的因素的,當年在二戰後的歐盟出現了經濟的繁榮復興,許多歐洲國家因開始著手市場經濟的開發急需勞工,他們為了勞工短缺問題而引進外來移工。例如當年在西德地區,1956年有9萬5千名外來移工,十年後的1966年,外來移工的人口達到130萬人,這人數翻了好幾倍的成長。然而至70年代,勞工短缺問題漸漸趨向勞動力過剩,因此開始停止引進移工,但原來的這些數百萬原本從非洲和中東來的移工卻沒有因此回到原本的國家,反而留了下來,也因為環境的優渥因素,他們也將他們的家人都帶來了。這也種下了為何西德地區人口多元以及西德地區人民普遍能夠接受不同族群的原因。
然而到了80年代,非洲地區爆發戰亂,有許多的非洲移民因為逃離戰亂而來到歐洲,進入至歐盟邊境,德國也不例外。這些移民社區聚集在城市邊緣,也有比較高的犯罪率,且有導致德國總體的犯罪率升高,且多為不同種族人士。除了治安問題,移民與難民的進入也導致原德國人的工作被搶走,這也讓德國人開始不安焦慮。
90年代初期,歐洲各國的民調開始顯示出許多排外情緒,但大部分歐洲主要政黨都沒有正視這些問題,不願意去批評移民,也才讓排外的民粹主義得以崛起。到了近年的德國,移民與難民的大量湧入,也讓德國另類選擇黨打著排外的旗號,意圖動員人民去對其民族與文化上造成衝突與分裂。
上述三張圖中能夠發現,第一張圖(左)我們得知,西德以前是美國、英國、法國的控制範圍,這也讓西德地區的體制上對於民主、多元的價值認同上是比較高的。第二張圖(中)為AfD於2017年德國聯邦議會中的投票比例分佈,顏色越深的地區為AfD的得票率越高之地區,能夠發現很明顯的西德與東德有非常大的差距,亦能夠得知AfD的票源多屬於東德地區的支持。第三張圖(右)為德國境內移民與本國人的分佈比例圖,顏色越深之地區為德國本國人為多,顏色越淺為移民背景人士、民族多元的地區,更可以佐證出東德地區多排斥多元民族、移民難民,西德地區多能夠包容多元民族之事實,亦更能反映在AfD的得票率當中。
德國戰敗後東西德分裂,兩邊的人民與地區有著不同的制度與文化,西德自二戰後的體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國家的影響,讓整體國民在體制、文化上有著民主自由、多元包容的影響因素,反觀東德二戰前與二戰後都是極權主義體制,且在戰後的共產專制主義影響,讓東德在公共財的分配問題上也明顯趨於國家重分配的討論,並對國家提供社會福利予人民的態度問題上有著極端上他人、自己人的立場。
以上的結論不難去理解為何東德與西德會有如此大之差異,極端的反伊斯蘭政策、反移民、難民的口號、否定歐元與歐洲整合的各種保守、排外主義的政策與宣傳,能夠深得德國許多人的心聲,都能夠看出是因為歷史脈絡下所深受影響的德國人民心聲。除了歷史脈絡外,近年來歐洲也有許嘟的田野調分析能夠佐證出這些聲音慢慢的在德國人民中浮現。
歐洲社會調查機構-訪談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來源:European Social Survey 2018
第一張圖為兩個數據分析,一為是否允許歐洲以外的貧窮國家移民來到德國、二為德國2018選舉投票意向調查,從數據中可以看出,AfD的取向有35.4%的民眾都認為不該讓貧窮國家的移民來到德國境內,非常符合目前我們所熟知的AfD的支持者的意識形態取向。但是除了AfD我們也從數據中得知德國的另外兩大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社會民主黨(SPD)在反對貧窮國家的移民方面,在他們的選民當中也佔有分別 30.5% 及 24.4%的極高比例。可以看出德國普遍民眾對此議題之取向為何。

來源:European Social Survey 2018
第二張圖的數據分析,一認為移民是否破壞或是豐富了本國文化之調查、二為德國2018選舉投票意向調查,從數據中可以看出,AfD從5至1的數量趨多,基本上多數的AfD選民都認為移民對於德國本土的文化造成非常大的衝擊,顯示出AfD的反移民政策是很大的民心所在。不過一樣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在這議題方面,認為移民破壞德國文化的調查約為31.7%,認為豐富德國文化的的只有27.1%,在這德國第一大黨的當中,多數的選民在此議題的取向是跟AfD的選民相同的。

來源:European Social Survey 2018
第三張圖的兩個數據分析,一為歐盟歐洲的一體化是否該近一步或是分離、二為德國2018選舉投票意向調查。AfD本就以反歐元、反歐洲整合為口號立黨,2018年的此數據顯示亦證明了該政黨的選民取向就是以否歐盟為主體意識形態的選民。同樣的,在另外兩大政黨當中,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社會民主黨(SPD)他們也有不少的選民對於歐盟歐洲的一體化,持有與AfD選民相同的態度。
以上的問卷數據資料當中,佐證了歷史得以延續的脈絡下,德國人民漸漸對於歐盟、移民、難民等議題逐漸有上升的態度。
本文小結
自1960年代至現今,德國一直以來在東德與西德兩地區有著很深的文化異同,歷史的脈絡、政府體制的不同以及國際時事所造成的移民、難民遷徙,讓德國人民尤其是東德地區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以至於2013年草草起創的AfD能夠在短短時間內,以極端的口號、保守的思維意識,來獲取德國人民支持,本文當中的數據資料也佐證了AfD的整體意識形態與策略,為何能夠讓AfD深獲人民支持的根本原因。2017年的德國聯邦議會選舉讓其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奠定了其在東德地區的政黨發展。
極端的政黨口號從來都不是能夠勝選的執政黨該會有的策略模式,競選當中勢必有著其往中間路線的選擇模式。現今雖說AfD是德國第三大政黨,在其德國境內許多邦都是第二大在野黨,但是擁有多數票及執政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社會民主黨(SPD)仍然握有最大的票倉。所以說AfD真的是完全的極端政黨、組織嗎?另類選擇的這個政黨的名稱,與實際現實社會中又存在著怎麼樣的一種依存關係呢?在AfD崛起也就是2017年成為全德國第三大黨後,真的能夠持續深獲人民的心聲,繼續贏得選戰或是成為執政黨嗎?
下一篇文章,將由淺入深分析AfD在2017年後的發展,以及2019之後的未來走向?是否他們真的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會繼續是一個極右翼的納粹復興政黨?將在下一篇文當中解析。
參考資料
[01] 報導者|民主新危機:用仇恨話術吸票,納粹後最強極端政黨如何撕裂德國?
[02] 端傳媒|歐洲極右勢力互點Like
[03] 中央廣播電台|德國極右派興起 猶太團體憂心
[04] 中央社|德國兩邦選舉 出口民調:另類選擇黨成第2大黨
[05] 三角尺北歐新聞平台|【AfD專訪·上集】小黨崛起似納粹學者憂掌大權德極右黨否認排外
[06] 維基百科|德國另類選擇黨
[07] 歐洲社會調查|European Social Survey
[08] 德國另類選擇官網 |政黨綱領2017可供下載